det365在线平台-学院官网
 首页  学院概况  人才培养  师资队伍  专业建设  学科建设  科学研究  党群工作  学生工作  校友风采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院新闻>>正文
【芯青风采】det365在线平台:寻找白族非遗文化的生命力
2022-07-24 11:12 朱雨薇等  det365在线平台

2022年7月11日至7月15日,淮阴工学院“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九季”云南支教团来到了景色优美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,det365在线平台的大学生们用文字、视频、照片记录白族非遗,探寻白族非遗文化的生命力。

高亢嘹亮的小调记录了白族人生活方式,大气优美的刺绣体现了白族人美的追求,狰狞凶悍的瓦猫承载了白族人千年信仰,灿若银河的银器见证了白族人锻造技艺,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撷取独属于白族人的骊珠,更是对白族人千年生活方式的追溯和探寻。

手抚细弦,耳闻其乐

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辛屯镇,队员们拜访了云南省白族小调传承人张树先老先生。老先生年事已高,交谈之际,队员们被告知他已有75岁高龄。即使在古稀之年,老先生依旧有很好的精神面貌,一谈起白族小调,老先生总有说不尽的话语,他告诉我们白族小调主要源自于白族人在田间耕作,它有两个主要用途,一是田间耕作吆喝唱歌加油打气,另一个是白族人之间互相表达对彼此的深厚情谊。

在现场,队员们兴致高昂想要学习一下小调,却被告知了学习门槛。老先生说,白族小调是没有谱的,一切要靠心弹。琴有3弦,音调刚好对应了白族话里的“ka”“gou”“ba”,想学会白族小调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会白族话,不然也学不成白族小调,唱不出其中的韵味。老先生说罢,又随性弹了一曲,初闻不识曲中意,再闻又解曲新意。

图为张树先老先生为支教团成员演奏田埂调

“将琴代语兮,聊写衷肠。”白族小调是白族人历经几代人流传下来的文化,是白族人互诉衷肠的一种艺术形式,更是将白族人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包含其中。

det365在线平台2021级学生蔡依娜也喜欢唱歌,她兴奋地说:“我对白族小调很感兴趣,作为大学生,我们应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力量,全心全意为文化传承做出努力。”

图为支教团与张树先老先生合照

指捻细针,心绣美画

白族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,一直流传于白族妇女之间,并用它来装饰自己的服饰与生活。白族刺绣大致分为两类,一类为日常用品,常用于服饰,头饰,鞋帽,裹背,针线包,枕套,帐帘等,另一类为观赏用品,常见的有用刺绣塑造的佛像与装饰寺庙殿堂的宗教用品。刺绣针法也有很多种,包括平绣,锁绣,打花,挑花,盘绣等,但大部分手法均是在平绣的手法上演变而来。图案上常会使用常用牡丹、菊、桃、石榴、佛手等花果以及蝴蝶、公鸡、金鱼、松鼠、虎、凤等。刺绣前或是直绘图样,或是剪纸作底,再用各色彩线配绣,绣硬件绣品时,可把绣品直接置于手上;绣软件大物时,则用花绷作圈架。

“高手在民间”这句话用在鹤庆刺绣艺人杨文焕女士身上最恰当不过。杨文焕自幼深受母亲熏陶,对刺绣情有独钟,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祖母、母亲学“打布壳”,学做鞋帮,学纳鞋底,逐步掌握了整套甸南新娘装的传统手工刺绣技艺,除县、州、省级非遗传承人外,老人家还被评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、鹤庆县“十佳乡土人才”。杨文焕老人家在1976年后分别首创了十二生肖帽、童鞋;还抢救还原了太子帽、牌坊巾、紫金冠、八卦帽、童子采莲帽等精品工艺,及时有效的保护了白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。

队员们了解到,在家农闲时,杨文焕老人家把刺绣当成精神寄托。老人家还经常带带徒弟,和远近姐妹们交流刺绣技艺。她非常享受这种刺绣时光,惬意舒心。

图为杨文焕女士给支教团成员展示勾线手法
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、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,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,又是珍贵的、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。正是有了众多像杨文焕老人家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贡献,才使的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,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座的丰厚土壤。

连续两年参加支教活动的2019级学生朱雨薇说:“再一次拜访杨文焕女士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白族刺绣,也感受到了杨女士对刺绣的热爱。择一事,做一生,我看到了杨女士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贡献,也更深刻的体会到鹤庆人淳朴的民风。”

图为支教团成员与杨文焕女士合照

傲踞屋脊,守望幸福

云南瓦猫原是指置于屋脊正中处的瓦制饰物,因其形象很像家猫而得名。人们传说,这瓦制的猫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,有镇宅的作用。把瓦猫设计成如猫似虎的模样,高踞屋顶之上,守家护院,可吞食一切来犯之鬼怪。这些镇宅瓦猫,以其慑人心魄的造型,显示出艺术生命力。为此支教团队成员拜访了省工艺美术大师郜金福先生。

一进入郜先生家的家门就被几座一米多的瓦猫所震惊,据郜金福先生所说云南民间瓦猫多用来装饰“阳宅”,常安置于房屋门楣或屋顶正脊飞檐上,不仅具有装饰房屋建筑的作用,也具有镇邪驱鬼的功能,接着为远山深处的力量团队展示了自己过去制作的瓦猫作品,同时介绍到当中的作品均为手工制作,并且每个作品从制作到出售时常长达四个月。郜先生还介绍到对于瓦猫的摆放过程当地有着许多习俗,若村内某家接连失火两次以上,即认为是没有瓦猫所致,须急请人做个瓦猫来安在屋顶,以求免灾;某家大门正对着别人家的屋角房脊,认为有邪秽侵入,须在自家门头安个瓦猫,以示吃掉这家屋角;某家大门向着田野,也认为野鬼游魂会随时窜入,必须在门楣或脊瓦上安放瓦猫,使之面向田野,以强宅气,镇住鬼魅。安放瓦猫要举行“开光”祭祀仪式。

图为郜金福先生为支教团成员展示泥塑手法

在郜金福先生的介绍下,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团队感受到了瓦猫的神秘力量。

det365在线平台2020级学生张旭东简单地学习瓦猫制作后,深有感触:“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,我们需要需要有像郜金福先生一样的匠人精神,蓄势待发、厚积薄发。”

锥下溢彩,银器诉情

新华村历史悠久,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,位于大理州的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,又称“中国银器第一村”,排行全国手工银器第一,里面有众多的银器世家,至今还保存着类似“古长城”的石城墙和石寨古遗迹,其历史之谜尚待揭开。

作为“中国银器第一村”,自然是少不了银器制作人,寸发标先生便是其众多手艺人中的代表人物。在如此众多的手艺人中脱颖而出,自然不是凭借幸运一说,在寸先生家中,其每一件精美绝伦,造型奇美精巧,出神入化的作品都见证了寸先生的汗水与无数个不眠的夜晚。此等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与践行!

图为支教团成员观摩银器制作

从古至今,白族的银饰文化和服饰文化都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,造型独特奇巧的白族银饰与本民族千姿百态的服饰紧密结合,为人们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融合世界。

det365在线平台2020级学生刘伟东被这巧夺天工的工匠技艺深深吸引,他说:“小锤敲过一千年,我们要珍惜这曼妙银器的来之不易,将美好的事物传承下去。”

图为支教团成员参观寸发标工作室合影

小调,唱着独属于白族人的故事,承载着浓郁的、化不开的情愫,听一曲小调就像是赴一场与白族人交流的宴席,轻松而又愉悦。刺绣,与白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,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宗教信仰,静谧而又美好。瓦猫,不仅是白族人屋脊的守望者,更是白族人幸福生活信仰的承载者,白族人把对福禄寿康的信仰寄托于瓦猫身上,历经千年,神秘而又美好。银器更是白族文化的缩影,是千年来白族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,当之无愧的白族文化骊珠,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。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记录更像是一场传统文化的崇圣之旅,当这些非遗带给我们视觉、听觉乃至心灵的震撼之后,我们更应该去思考的是如何将白族的苍海遗珠创新传承下去,既能保留它最淳朴的文化底蕴,又能够与时俱进的拥有新的灵魂。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@ det365在线平台 - det365官方网站登录 2017-2019

地址: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

邮编223003

联系电话:0517-83559682